【色母粒产业网】2月22日消息,近日,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了中央企业“AI+”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议,旨在总结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成果,并规划下一步的工作重点。与去年“AI赋能 产业焕新”的主题相比,今年会议更加强调了国家对于推动AI技术发展的坚定决心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石化、中国中化、中石油、中海油等中央企业近期纷纷宣布布局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,彰显出央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。
AI技术的迅猛进步正深刻改变着多个产业的面貌,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智能化和数据化手段,有效提升产业效率、优化生产流程,并开拓出全新的应用场景。在这一过程中,被AI赋能的产业对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,特别是特种工程塑料,因其具备耐高温、耐候性、高强度、高模量以及低能量损耗等特性,已成为众多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支撑材料。
据色母粒产业网了解,在AI赋能的重点产业中,电子与半导体封装、5G/6G通信、自动驾驶与智能汽车、机器人及智能制造、医疗与AI辅助设备等领域对特种工程塑料的需求尤为突出。以电子与半导体封装为例,随着AI芯片和高算力服务器的快速发展,半导体封装材料不断升级,聚酰亚胺(PI)等关键新材料备受瞩目。PI材料因其极宽的温度适用范围和高热稳定性,在封装基板等核心原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目前,全球PI膜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,而国内企业在电工级PI膜领域已实现工业化量产,但在高端电子级PI膜领域仍面临挑战。
此外,在5G/6G通信领域,随着电子产品向轻薄化、多功能化方向发展,挠性电路板(FPC)的使用率逐渐提高。改性聚酰亚胺(MPI)和液晶聚合物(LCP)作为5G领域高速高频FPC基材的主要选择,其性能和应用场景备受关注。LCP因其低介电损耗和高可靠性,在5G手机天线、基站柔性发射单元等终端产品中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。然而,LCP树脂的合成和成膜工艺难度较大,国内企业在这一领域正在积极突破,部分已实现批量化生产。
同时,在汽车领域,聚酰胺(PA)材料因其优良的耐润滑油和汽油性能,在汽车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。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,对耐高温、高强度PA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。在医疗领域,医用高分子材料如PEEK、PSF等特种工程塑料在植入材料、高值医疗设备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,但面临着高成本、长验证周期等挑战。
综上所述,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特种工程塑料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。未来,随着AI赋能产业的不断拓展和深入,特种工程塑料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,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。